English

日本中央行政机构的改革

1999-06-12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驻东京记者 蒋道鼎 我有话说

日本以建立“精简、高效和透明的政府”为目标的行政机构改革,已经进入最后阶段。去年6月,日本国会通过了《中央省厅改革基本法》,目前又在加紧审议修改中央省厅改革相关法案,从2001年1月1日起,中央行政机构将以新的面貌开始运行。

日本的行政改革经过了一个酝酿、探讨和争论的漫长过程。早在1964年就成立“临时行政调查会”,就行政改革问题向政府提出了一些建议,但未取得明显的成果。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低速增长后,财政状况极度恶化,当时的铃木内阁设立了“第二次临时行政调查会”,不仅明确地提出要对一些基本政策进行调整,而且将“重建财政”作为行政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。为落实“第二次临时行政调查会”关于推行行政改革的咨询报告,从1987年12月起,日本先后三次设立“临时行政改革推进会议”。1996年自民党复权后,在当年10月进行的众议院选举中,将中央行政机构的改革作为选举公约,承诺要实现中央省厅减半的目标,选举后成立了以桥本首相为首的行政改革会议,制定并在国会通过了“中央省厅改革基本法”,确定了行政改革的基本框架。去年小渊内阁成立后,尽管面临着调整经济政策这一紧迫课题,但仍坚持桥本内阁行政改革会议的基本方向,为具体落实“中央省厅改革基本法”又于今年1月制定了“中央省厅改革大纲”。

强化内阁机能政治主导决策

行政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强化内阁机能,突出首相的领导作用,改变权力过于集中于中央官僚的状态,加强政治主导决策。取消现行的总理府,新设内阁府。由首相兼任第一把手的内阁府负责制定国家战略,内阁官房就重大方针政策进行策划。内阁官房不仅统管内阁事务,而且是“最高也是最后的协调机构”。为突出首相的领导作用和政治主导决策,“基本法”不仅规定首相拥有阁僚的任免权和国会解散权以及内阁会议主持权,而且明确规定在内阁会议上首相拥有就重大问题提出自己意见的“发议权”。此外,辅佐首相的“辅佐官”将由现在的3人以内改成5人以内。为处理突发性政策课题,首相秘书官、内阁参事官、内阁调查官的人数可以政令形式决定增加。内阁官房的职员可由首相直接选拔和聘用优秀人才,启用民间人士。为明确内阁对各行政部门的优势地位,内阁除拥有对大臣的任免权外,各省厅次官、局长级干部的任免也需经内阁认可。

为加强内阁职能,内阁府设置由首相和有识人士组成的经济财政咨询会议、综合科学技术会议等审议机构。这些审议机构既是首相的“智囊”,也是最高决策机关。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将就宏观经济政策、财政运用管理、预算编制的基本方针以及社会资本的综合规划等进行审议。

精简行政机构缩减人员编制

为能迅速而有效地适应时代的急剧变化,消除中央行政机构的臃肿和僵化,将日本内阁现有的1府、22省厅改编为1府、12省厅。通产省将更名为经济产业省,大藏省更名为财政省,文部省和科技厅合并为文部科技省。此外,建设、运输、国土等省厅合并为国土交通省,厚生、劳动两省合并为厚生劳动省,环境厅升格为环境省等。

在日本的中央行政机构中,官房(相当于我国的办公厅)和局起着骨干作用。日本行政组织的设置一向遵循“加一减一”的原则,因此,多年来,尽管日本经济规模和政治影响不断扩大,但行政机构并未增加。现在各省厅的官房和局总数为128个(警察厅官房和局的设置是根据警察法另行确定的,加上这一部分,总共134个),到2001年时局级单位将削减到96个,各省厅的局级单位最多不得超过10个。

日本每1000人中有公务员40人(包括特殊法人的职员)。日本公务员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,是法国的1/3,是美国和英国的1/2。自1967年以来的30多年中,日本公务员人数不仅没有增加,反而减少了4万人。尽管如此,《中央省厅改革基本法》规定10年内至少削减10%,而小渊在竞选自民党总裁时将削减目标提高到10年削减20%,自民党和自由党联合执政达成的协议又进一步提高到削减25%,这一削减目标已列入《中央省厅改革大纲》。日本除自卫队以外现有国家公务员85万人,其中有30万人将于2003年邮政公社成立时移转至邮政公社,剩下的大约55万人到2009年必须减为41万人,即要裁减近14万人。

建立独立行政法人制度

日本中央行政机构改革的第三个目标是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分开,建立“独立行政法人”制度。省厅专管制定政策,独立行政法人负责实施。为此,日本已决定将国立医院、试验研究机构、博物馆等教育研修机构以及车检之类的事务从行政部门分离出来,按股份公司方式自主经营,由于独立法人所从事的业务都是国家所需要的,因此,经费仍由国家财政拨款,但在财务、人事、经费运用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自由度。现属大藏省的造币局、印刷局以及国立大学的经营形态目前虽有诸多议论,将继续进行探讨,但要求实行独立法人制的呼声也很高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